当前位置:招商报 > 正文

广州长者饭堂:让老人每餐“不将就”

编辑: 诚富 来源:广州日报 2023-12-27 10:02:01

导读:“我家离这儿有两站地铁的路,其实我家楼下就有一家食堂,但我更喜欢这家长者饭堂的菜品,真的很好吃。”

“我家离这儿有两站地铁的路,其实我家楼下就有一家食堂,但我更喜欢这家长者饭堂的菜品,真的很好吃。”七十岁出头的广州李阿姨告诉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,她几乎每天中午都来越秀区洪桥街道长者饭堂吃饭。针对老年人“吃饭难”,广州在全市构建了全覆盖的社会化“大配餐”服务体系。

本刊记者了解到,自2016年起,广州市一直探索长者饭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。广州长者饭堂起步早、发展快,截至目前已建有1274家,它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,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。

努力做到扎实、细致

广州规划,到2023年底,老年人口总数5%以上要到长者饭堂就餐。为让老人从“偶尔吃”到“常来吃”,广州相关管理部门把工作做得越来越扎实、细致。

一方面,“常来吃”意味着长者饭堂的布局要合理。近年来,广州市将养老服务工作列为头号“民心工程”,把老年人的“食”事儿办到了实处。实现长者饭堂全覆盖,市政府并没有简单地复制粘贴,而是因地制宜。

比如,越秀区是全市区域面积最小、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心城区,老年人口基数大、老龄化程度高,老年助餐服务需求量大,但场地有限。越秀区民政局结合村居颐康服务站建设,通过盘活利用旧有场地、落实公建配套设施、租用辖内公有物业等方式,解决长者饭堂建设的场地问题。再如,天河区的特点是高校、企事业单位多,为避免大拆大建和增加财政负担,天河区积极推动高校、企事业单位等餐厅向老年人开放。在老年人居住较为分散、就餐需求量较少、难以形成一定助餐规模的市郊,助餐模式以亲友相助、邻里互助、约定一家“中心户”多户搭伙等服务模式为主,重点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需求。

广州长者饭堂的选址坚持以社区为单位规划布点,不搞大拆大建,综合考虑老年人居住或活动集中度及步行通达等条件,按照“中心城区10到15分钟、外围城区20到25分钟”的距离半径合理布局长者饭堂。

“更多是整合原来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星光老年之家等资源,力求以较小的财政投入,在较快时间里实现服务全覆盖,让老年人能够就近享受助餐的便捷服务。”广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严福长说,“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,则是依托颐康中心、颐康服务站建立送餐志愿服务队伍,提供送餐上门服务。”严福长认为,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一把手对此项工作的重视,是保障头号“民心工程”能扎实推进的根本所在。

另一方面,“常来吃”意味着经济实惠。从广州的实践来看,经济实惠并不是光靠加大财政补贴。广州通过建立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、慈善家庭和个人共同推进大配餐服务合作机制,实现共建共治共享。政府补一点,企业让一点,慈善捐一点,个人掏一点,志愿助一点,集体添一点,让老年人有了切实的获得感。

荔湾区白鹤洞街道以街道综合服务中心(颐康中心)长者饭堂为阵地,打造“1+N”配餐网络。该中心长者饭堂为自建厨房模式,目前每餐能供应500份餐,每日有两种套餐可供老年人选择,两荤一素一汤加米饭的套餐统一定价为13元,广州市户籍60岁以上老人用餐政府每餐补贴3元,自费10元。荔湾区户籍60岁以上老人符合相关条件的特困、低保、低保边缘等特殊困难老人政府每餐补贴9元,自费4元。

\

在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的长者食堂,工作人员帮助老人盛饭(资料图片) 才扬摄 / 本刊

饭堂厨师同台竞技

广州是世界有名的美食之都,要让老年人从“吃上饭”到“吃好饭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众口难调一直是长者饭堂的难点之一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广州结合粤菜师傅工程,定期应节应季因应长者需求更新菜品种类。

严福长介绍,全市长者饭堂基本套餐大多采用“211标准套餐”(两荤一素一汤),根据老年人身体特点、饮食习惯和时令季节变化,制定每周食谱,做到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,在此基础上推出更多套餐和餐食供老人选择,并对糖尿病人等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餐饮服务。

当长者饭堂的餐食达到一定水准,其吸引的便不仅仅是老年人。每天下午一点多,洪桥街道长者饭堂依旧热闹。排队买饭的人里,不乏年轻人。洪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密说:“这里的菜品适合绝大多数老年人和年轻人,来这儿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。”

此外,为了让老年人能享受更多的服务与关爱,“试吃员”是广州市为提升老年餐品质的新尝试。街道和社区鼓励干部、党员志愿者、老年志愿者成为食堂“试吃员”,深入老年人群体、了解老年人需求、普及养老政策,让他们成为老年人的知心人。

不久前,越秀区还举办了长者饭堂擂台赛,多家长者饭堂的厨师们同台竞技,鼓励长者饭堂承接机构竞标争先,不断丰富餐品菜式、优化配餐服务。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,像这样长者饭堂界的“华山论剑”未来还会有更多。

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

长者饭堂方便快捷、物美价廉,满足了老年人的饮食需求,成为一个暖胃又暖心的民生项目。有些地方的长者饭堂,因为只服务于老年群体,服务对象单一、市场狭小,存在盈利不足。而企业盈利不足就会缺乏经营活力,饭菜的口味和服务质量难以提升,一些长者饭堂难以长时间可持续运营。

针对这一问题,广州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。长者饭堂在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基础上,根据自身承载能力和周边群众需求,逐渐面向社会全年龄段的居民开放,演变为“社区饭堂”,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利润。“除了符合标准的老人可享受补贴,其余人都是原价购买。而且两者就餐时间形成错峰,互不影响。”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长者饭堂负责人李雪琴说。

此外,一些企业将食堂与家庭医生、智慧康养服务相结合,定期开展营养指导,健康指导及巡诊等服务。老人在长者饭堂不仅可以吃上饭,还可以解决日常医疗健康咨询的问题。

在李雪琴看来,开设长者饭堂只能保证企业微利,但通过这样的运营模式,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老年服务需求,颐康中心作为一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,通过提供其他养老、助老服务也足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营。

严福长介绍,广州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,从解决“吃”的问题切入,满足老年人照护、康复等其他养老服务需求。同时,广州正在探索建立以安全管理机制、风险防范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为基础的监管体系,以利于政府、社会、市场、慈善组织形成合力,促进长者饭堂可持续发展。

来源:《瞭望》2023年第52期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:龙成柳

广州招商网
广州招商网
广州招商网